选择所在城市
400-0056-112
当前位置:问答»广州有哪些革命遗迹或者历史名胜?

广州有哪些革命遗迹或者历史名胜?

问题描述:要做一份学生修学旅游路线,要历史与旅游相结合的rn想知道广州有哪些革命遗迹或者历史名胜rn最好要附有详细资料说明 最好是关于近代的历史的rn例如:孙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州起义烈士陵园这些~~rn还有这些路线怎么走才方便 谢谢啦rnrn答得好的话会再给你加分的

闫寒
发起了问题 • 5 个回答 587次 浏览 • 2019/11/09 15:56
最佳答案
王宪超

王宪超

 

佳木斯

类型:

简约 / 家装设计师

答:1、中山纪念堂
奉化总理纪念堂前身为中山纪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锦屏山,宋代起即为民众踏青优游之地。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原有的锦屏山宋家坪公园改建为中山公园,并着手增建中山纪念堂、县立图书馆(后称中正图书馆)等公共建筑。
“无论是破土动工,还是落成,奉化中山纪念堂都堪称第一。”裘国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据,“1934年1月由陈布雷堂兄、近代宁波文化名人陈训正撰写的《奉化中山公园记》,明确记载奉化中山纪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孙中山辞世满百日的时候动工兴建的,并历经三个寒暑于1928年落成”。
2、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陵园主体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封土。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科普于一园。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园东部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横匾上书 “血祭轩辕”,为董必武所题。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
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筑曾被清政府焚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5、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秀全故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山纪念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 2019/11/11 21:09

其他答案
王

 

芜湖

类型:

美式 / 家装设计师

答:南亭村古墓前的文武官塑像。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梁氏大宗祠。
“昌华八景”之一的北序村渭水桥
南汉天皇大帝刘墓葬———康陵
小谷围是珠江广州河段中的一个岛屿,隶属番禺区新造镇。全岛面积近18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及地理条件都相当优越,地腴物阜、风景旖旎,自古就是块风水宝地。
据专家考证,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小谷围岛就有了初步的开发。在今亭山小学后面的山坡上,建国前就发现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考古专家根据墓砖鉴定,这是一座东汉古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南汉朝廷将小谷围辟作御用狩猎区,并在岛西南段的北亭村一带(古名“海曲”)建御花园“昌华南苑”,内有著名的建筑“昌华宫”,据称是南汉一大主要“行宫”。《南汉书·高祖纪》对昌华宫作如此描述:“建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悉聚珍宝实之。”其建筑之精美豪华,藏品之丰富珍贵,可见一斑。
宋代以后,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四周一些地区也随之兴起了一些以工商业为主的“卫星城镇”,小谷围东部的瑞石镇(今穗石村)便是著名八大城镇之一。明代以后,小谷围又回复为一个普通农村。一些通过科举和军功做了官或做生意发了财的人,多会回到小谷围建祠堂、置房产、修街道,留下了规模庞大、工艺精美的建筑群,成为今天小谷围人的宝贵财富。
帝王墓葬不止一处
据史料记载,在广州建都的南汉第一代君主、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祖的刘葬于小谷围,其墓称为康陵,当地村民称之“刘皇冢”。记者在北亭村青冈山的山坡上找到了“刘皇冢”。墓葬附近杂草丛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只能看到露出地面的一个宽两米有余、高约1米的圆形拱门及数米深的墓道。拱门由青砖砌成,青砖保存比较完好,但墓道已被淤泥填积,无法看到全貌。在离墓门口两米多远的荒地上,有一块长约3米、宽约1米、厚约1.5公分的青石墓门,墓门四周泥土刚刚被人移动过。据说有村民想把这块石碑抬回家搞建筑用,但因为太重而未能搬动。番禺县文物志记载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皇冢”的情况:“墓是青砖墓,五层券拱砌成墓室,长约10米,宽约2.80米,中间砌成隔墙,分隔成前后两室。前室左右两壁,每边各建8个壁龛……封门板一块被弃在墓左的山坡上,另有两块在大跃进时被当作石板砌在街边水渠上。”
至于“刘皇冢”内的陈设、陪葬品等早已不见踪迹。据多年在小谷围任教的老校长曾永定及一些当地村民讲,“刘皇冢”早已被盗,现只存一个空墓穴。省考古工作者也曾到这里调查清理过,但没有找到任何陪葬品及相关陈设。但清代仇巨川编纂的《羊城古钞》对此墓有如此描述:“堂宇豁然,珠帘半垂,左右金案,玉几备列。有金人十二,举之重各十五六斤。”并说中间有两座像是皇帝、皇后的金像,各重五六十斤。旁边还有18个学士,都用白银铸成;墓地的地面都用“金蚕珠贝”筑成。墓室旁边的“便室”内,有直径达3尺的宝镜,“光烛如白日”;有宝砚、碧玉盘各一个,其中的玉鱼、金鱼能游动。
墓内“他珍异物甚众,不可指识”。
有关资料记载,小谷围上的古墓葬远不止“刘皇冢”一处,而是有5个以上的古墓葬群。后梁朝清海、静海两军节度使及南海王刘隐的墓葬也在小谷围,刘隐墓称德陵,现在尚未发现。另有传说南汉德太子墓也在小谷围,在北亭村有一个山冈叫小皇岗,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极可能就是南汉太子的墓地所在。
千年古寺遗迹犹存
根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时(420-581),小谷围岛上便建有规模宏大的丛林资福寺和青泉禅院。记者在今云梯里巷尾见到了古资福寺的四大金刚遗址。该处仍残存着大约3米高的石砌月台,安放金刚的石座就放置在月台的地面上。石座是用黑色碑石雕凿而成,直径2米左右,中间有方孔,孔内镶有红色石柱,石柱早已折断,只留有柱脚。
《番禺县志》记录了一个有关资福寺的神话:“传说在唐朝天佑三年(906),邻山青泉禅院一个重逾千斤的大钟和9个小钟,深夜‘飞’入资福寺中。乡人以为神佛显灵,纷纷捐资修寺,或舍田做寺产。
后来钟又‘飞’走,只剩下一小钟留在田埂上。“据调查,金刚塑像的石座今只剩下2个,另外2个已于”文革“期间被砸成碎块,被村民当作砌猪栏的石料。
古村落再现古文明
小谷围至今仍要靠渡船摆渡,这里只有作坊式的小型加工业。但正因为如此,它的农耕文明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
在北亭村渭水大街一个河涌上,记者看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石桥———渭水桥。据梁为铁《小谷围岛前尘录》上讲,南汉皇室为了到小谷围上游乐、狩猎和祭祖,先后在岛上建设了码头、道路、桥梁、练兵场等设施,后来构成了驰名遐迩的“昌华八景”,现在的渭水桥便是八景之一。整座石桥保存完整,至今仍是河涌两边居民来往的通道。渭水桥两边的渭水大街,也保留有大量的古民居,街道都由长条青麻石铺就。在渭水桥不远的河岸上,还放置了一块完整的石刻,是罗家书院的门匾,上书“卓亭家塾”等字样,字体苍劲有力,清晰无损。番禺文保所专家感叹说,这样的古街简直是无价之宝!
在小谷围,记者还看到一些当地妇女在街头、河边用传统方法刺绣。据了解,小谷围独特的刺绣工艺,有着300多年历史,至今仍十分发达。各家各户大多用珠绣、绒绣的工艺加工时装、戏服和床上用品,很受用户欢迎,至今仍大量出口。番禺文保所的齐主任认为,小谷围地处岛上,交通不便,因此从明清以来,一直保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传统风貌,堪称“古代”广州乡村社会的畈┪锕荨?
近代文物遗迹亦多
小谷围与众多近代历史事件也有密切联系。在穗石村临近珠江的一片田地上,记者见到了一字排开的古炮台十几座,其中4座保存比较完整。专家介绍,古炮台用鸡旦清、糯米汁、糖等拌和沙土筑成,至今坚硬如石。正在附近耕田的村民向记者表示,这些炮台在鸦片战争时使用过,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这里设立了抗击英军的第三道防线。
位于穗石村中社大街1号的一栋房子,据说在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永丰舰后,孙中山先生曾坐船到小谷围,在此避难。该房屋对面的一片田地,是黄埔军校第一、二期学员的冬季练演场,蒋介石、周恩来等都曾带学员在那里训练、演习过。

• 2019/11/14 02:02

陈海腾

陈海腾

 

深圳

类型:

休闲娱乐 / 工装设计师

答:沿地铁走会比较方便地铁二号线
三元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越秀公园(镇海楼.南粤王墓)-纪念堂(孙中山纪念堂)-公元前(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海珠广场(纪念碑)
中山纪念堂/东风中路
黄埔军校旧址/黄埔长洲岛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四路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三元里
广州解放纪念像/海珠广场
英雄广场/中山三路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山三路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越秀南路
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起义路
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六二三路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先烈中路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沙河顶
东征烈士墓/黄埔长洲岛
叶剑英元帅纪念碑/中山三路

• 2019/11/11 10:59

袁吉鹏

袁吉鹏

 

哈尔滨

类型:

休闲娱乐 / 工装设计师

答:中山纪念堂
位于越秀山南麓。原是清代督军衙署,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曾在此办公。1922年军阀陈炯明叛变时遭摧毁。孙中山逝世后,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在此兴建纪念堂,以纪念孙中山。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建成。由吕彦直设计,整体建筑包括门楼、纪念堂及东西耳楼,占地共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仿古的宫殿式建筑。
门楼,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开3个券拱门,中门较高,两侧门稍低,正中为歇山顶,两侧为庑殿顶,铺蓝色琉璃瓦,檐下施水泥彩绘斗拱和额枋,悬挂“中山纪念堂”横匾,外墙贴乳黄色面砖,墙裙作花岗石须弥座形式。
纪念堂为钢筋混凝土和钢梁架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四面入口设柱式围廊,正面及两侧围廊均为重檐歇山顶,堂后为歇山十字顶,中央为八角攒尖顶,盖蓝色琉璃瓦,檐下施彩绘水泥斗拱和额枋,外墙贴乳黄色面砖,墙裙为辽宁青石,香港花岗岩石作须弥座台基和阶级。廊柱为红色水磨石米柱和红色隔扇。檐下悬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横匾。大堂内空间极大,无一柱遮挡视线,而由隐蔽在墙壁的8根柱子,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承托起八角琉璃瓦顶,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内部的装饰丹彩瑰丽,金碧辉煌。舞台后墙中间镶有孙中山的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刻石。
纪念堂前立青铜孙中山全身像,像前广场开阔,绿草如茵,并植有松、柏、木棉等长青树。一对花岗岩石雕成的云鹤华表立于其中,显得庄严肃穆。
纪念堂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两层楼房,是其附属建筑,风格类同。为钢桁架结构,为李铿、冯宝龄设计。
抗日战争初期,纪念堂堂顶一角曾为日机炸毁,以后日渐残漏。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南支那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在此向中国政府代表签字投降。建国后,广州市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
中山纪念堂于196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大佛寺
在惠福东路惠新中街。据清宣统《番禺县志》记载:此地是明代龙藏寺,后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火,康熙三年(1664)平南王尚可喜等捐资仿京师官式庙宇式样在此建造佛寺。
昔日的大佛寺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韦驮殿、伽蓝殿、天王殿和大殿。还有方丈室、廊庑等。民国时政府变卖部分寺产改建民居,现仅存大殿、东面部分廊庑,另有碑记3方。
大殿坐北向南,面宽七间36.32米、进深五间25.36米,十九架梁用六柱,两山墙承重,梁枋用材粗大,九架梁厚达70多厘米,上下梁间采用如意纹驼峰斗拱承托,檐下施三踩三翘斗拱,斗拱用材高21厘米、厚10.5厘米,梁头及斗拱施彩绘,色泽鲜明而简洁。驼峰、斗拱造型简朴,复盆式砂岩柱础古朴稳重,保留了明代的风格。
大殿为歇山顶,上盖素板瓦、陶瓦筒、陶瓦当和滴水,灰塑云龙、西蕃莲正脊,龙身围绕着砖砌瓦脊两面穿插,生动传神。正中为鎏金葫芦顶,垂脊、戗脊上塑狮兽,两侧山墙还保留了缠枝西蕃莲纹式。
寺内原有的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铜佛和一尊青铜观音像,“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运到南岸废品仓库,后市文物管理部门抢救运回安置在六榕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内。大佛寺大殿于1991年全面修缮。
该寺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榕寺

位于六榕路。是著名的佛教文物古迹。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原名宝庄严寺。北宋端拱二年(989)改名净慧寺。宋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来游,见寺内有老榕六棵,题“六榕”二字,便称“六榕寺”。寺园面积7000多平方米。东向的山门依次为天王殿、花塔、大雄宝殿;其北有解行精舍等;其南有碑廊、观音殿、六祖堂、功德楼和补榕亭等。
花塔原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内藏昙裕法师由海外携回的佛舍利。宋初,木塔被火烧毁。宋绍圣四年(1097)重新建成楼阁式砖木塔。八角九级,每两级间设暗层,明暗共17层,高57.6米,朱栏碧瓦,丹柱粉墙。顶层中央竖着元代铸造的千佛铜柱,穿出塔顶,贯穿着全刹构件,总重逾5吨。以铜而不用木做刹柱,全国罕见。该塔华丽壮观,形似冲霄花柱,故称花塔。
1987年,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修建该寺观音殿、功德楼、僧舍三幢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自行设计和施工。观音殿具有岭南殿宇风格,四角重檐对称,脊上双龙飞舞;廊庑环抱,雕梁画栋。脊角、窗牖玲珑古雅。功德楼是按宗教等级设计的仿古建筑,外观庄严肃穆,内观幽雅清静,首层用于存放功德牌,二层为大和尚居室。僧舍设斋堂和卧室,既是长老法师的居室,又是接待四方“挂单”僧人的住处。外墙镶墨漆的仿满花窗,墙裙绕仿红粉石须弥座,门楼悬垂倒吊柱。梯台立面,塑有苏杭韵味的半边亭,幽静雅致。
华林寺
位于下九路西来初地华林寺前街。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印度名僧达摩从海道来到广州,在今华林寺附近登岸,其后建西来庵,是达摩在我国最先传播佛教之地。这是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史迹,后人们为纪念这位高僧,称其登岸处为“西来初地”,一直沿用至今。
西来庵历代均有扩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改称华林寺,寺内僧侣云集,香火鼎盛,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康熙四十年(1701)增建舍利塔殿;民国时期,殿宇廊庑大部分被改建为民居,仅余下五百罗汉堂、库房和僧舍;建国后,市政府拨款重修罗汉堂,星岩白石塔一度移置解放北路兰圃。“文化大革命”时,五百罗汉像和阿育王塔被毁,现仅存山门、罗汉堂及西侧部分房舍。1997年,重立木雕的五百罗汉像。
五百罗汉堂坐北向南,平面呈田字形,面宽31米、进深44米,分前后两进,进深以三条廊子过道连着前后两进,中开四个通天作采光,使整个罗汉堂明亮开朗。前后屋顶为五脊顶,东西两廊为两坡顶,中间的廊为卷棚顶,两通天间为四角尖顶,碌灰筒板瓦。大门上的石匾刻“五百罗汉堂”楷书。署“道光丙午”。堂内施平棋天花,中央施八角形藻井,绘有“暗八仙”图案。
该寺于196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楼
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的东、西、中三城合而为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最高处建楼一座,楼高5层,俗称五层楼。当时珠江水面宽阔,登楼远望,碧波荡漾,颇为壮观,故楼名“望海”,后取雄镇海疆之意,改称镇海楼。以后数次重修。1928年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砌筑的外墙基本上为明代旧物。
今日的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首层面宽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每层向上有收分,面宽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宽为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镇海楼记》和《重修镇海楼记》碑刻分别在五层楼东西两侧。
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数百年来,骚人墨客在此赞叹抒怀者极多,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清末的楹联(有两副不同版本):“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凭(倚)栏看剑,泪洒英雄”(作者一说彭玉麟,一说李棣华),至今仍悬挂于顶层。
广州博物院1929年成立时以该楼为院址,今称广州博物馆。
该楼于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广州城墙遗迹
位于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已修缮复原,共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
此遗址于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王宫署遗迹
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1995年发现,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揭开一个斗形水池状石构建筑的一角。其西、南两边同为斜坡形,坡面斜长11米,各边仅揭出长20米的一段,全用厚5厘米~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纹斗合铺砌。两坡交角45砌成一条直线,做工精细。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后代破坏,仅南坡处尚保存几块平铺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铺。在遗址东南角还发现向西南倾斜的用石板叠砌的大型建筑柱状遗迹。在石板下面的垫土层中,发现一条木质输水暗渠管,是用来给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
遗址中出土大批绳纹板瓦、筒瓦、“万岁”瓦当、印花铺地砖、八棱栏杆石柱等陶、石质建筑构件,以及铁斧、铁凿、错金铁剑、铜镞、鎏金半两铜钱等遗物。
在遗址的砂岩石板上发现有部分石刻文字,其中有“蕃”、“阅”、“钡茸郑幸豢槭迳峡逃小啊酢酢醣敝罾伞奔缸郑亓ァA硗猓诎逋咧蟹⑾钟小肮薄肮佟弊钟〈粒褂小巴蛩辍蓖叩保谝豢橛』ㄗ┲校小白蠊氽j”戳印陶文。
斗形池状石构建筑遗存目前仅揭露出400平方米,钻探资料表明,在它的西面有砖井和大量的砖、瓦、木(焦木)、石等堆积,说明当时宫署区的范围较大。
遗址的年代是西汉初年即南越国时期。这处2000多年前的石构建筑,在已知中国古代建筑遗址中别具风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积呈冰裂纹铺砌的做法,在我国也属首见。
此遗址于1996年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
这里有大片裸露的红色岩系砾岩,前面连着一块宽敞的海蚀平台,石崖下部有一连串半米深的浪蚀洞,使上部成为额状突出,高约2米,是五、六千年前海浪拍击冲蚀而成的遗址。
遗址包括海蚀崖、海蚀洞穴和海蚀平台,说明当时南海海岸就在这里,岗前的大片农田绿野原是汪洋一片。沧海桑田,而今海岸已向后退了约100公里。
这是目前世界上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由我国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1937年5月14日发现。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
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因孙中山1917-1925年间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而得名。
孙中山大元帅府前身为广东士敏土(cement)厂,始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生产规模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是当时我国第二大水泥厂。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海军南下,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1918年5月,由于受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及政学系的破坏和干扰,孙中山辞海陆军大元帅职离开广州,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大本营成立初期先后平定了沈鸿英叛乱和东江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谈国是,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大本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址
墓园座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有孙中山先生题“浩气长存”之牌坊式大门和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黄花亭、西亭、石雕自由神像等建筑。1921年为纪念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而牺牲的72位烈士所建,早期墓圆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青松,后经多次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广州先烈中路黄花岗公园内
黄埔军校旧址
众所周知,世界历史上四大军校是中国的黄埔军校、美国的西点军校、日本的士官学校和英国的皇家军事学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曾为国共两党培养出许多军事家和将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数以百计。
长洲岛交通不便,离市区又远,且偏僻,为什么军校会选中这个地方呢?是有个中原因的:第一,在本世纪20年代,各路军阀独霸一方,滇桂军阀盘踞着广州市。当年孙中山选取在远离市区的孤岛办军校,就是要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第二,这个岛环境幽静,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与隔江相对的鱼珠炮台、侧面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第三,孙中山很熟悉长洲岛,他曾多次来岛视察,知道岛上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仍在,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许多人力和资金,为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东征阵亡烈士墓
位于东郊黄埔长洲岛万松岭。是纪念黄埔军校师生在1925年两次东征中光荣牺牲的516位烈士的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由纪念坊、墓道、凉亭、墓冢和纪功坊组成一中轴线。墓园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后枕万松岭,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该墓与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4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广州南海神庙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庙宇建筑布局具有早期建筑特色,如仪门的复廊形制、头门的垫台等,据专家考证,尚存周代建筑遗风。中轴两旁为廊庑、碑亭等。牌坊为三间四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海不扬波”四字。头门建于清代,面阔为三间,进深二间,分心墙用两柱,梁加雕刻鳌鱼等纹饰,前后两侧均设垫台,硬山顶,二龙争珠陶塑瓦脊。门前置一对红砂岩石狮,两侧为八字墙影壁。仪门面宽三间、进深四间,硬山顶、两侧与复廊相通。礼亭,原建于明代,1990年仿明代风格重建。大殿原为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宽五间深三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9年重建。后殿是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91年修建时,后殿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该庙因珍藏历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陈家祠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后失败,死难烈士多人,又有多人被反动派逮捕后英勇就义,都埋于此。为纪念革命先烈,195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兴建了大型陵园,大门石壁上刻周总理题写的“广州公社起义烈士陵园”,气魄雄伟。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历史遗迹
南越国史迹 南越国宫署遗址
西汉南越王墓
越王井
西汉南越国水闸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秦代造船工场与广州古代海上交通文物
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珠石传说与明代广交会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

宗教文化史迹 纯阳观
南沙天后宫
仁威庙
芳村黄大仙相
怀圣寺光塔与清真先贤古墓
圣心天主教堂

近现代革命史迹 中共“三大”旧址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和纪念碑
中山纪念堂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 2019/11/10 14:34

张玉婵

张玉婵

 

西安

类型:

家装设计师

答:广州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在延安二路,这里原为中山大学旧址。1927年鲁迅先生曾在此工作,解放后辟为鲁迅纪念馆。复原了当年的卧室兼工作室,紧急会议室和教务处办公室,辅以陈列内容,系统地介绍了鲁迅主要革命实践:一、青海年时期到“五.四”运动前后的革命实践;二、鲁迅在广州;三、鲁迅后十年成为中国文化革命伟人的实践;四、纪念鲁迅;五、学习鲁迅。结合的图案作装饰,象征中朝两国人民紧密的战斗友谊。1927年1月18日,由中央广东区委推荐、中山大学聘请,鲁迅从厦门来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学“钟楼”,至3月29日迁居白云路“白云楼”。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当年的居住环境-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室内陈设非常简朴。床是两条板登上搁的两块铺板,一顶麻布蚊帐竹竿撑着,床上放的白布枕头和蓝花布面的薄被,十分整洁。床前,靠近窗户处放着一张七抽屉的书桌。据说,这种书桌当时只有教授才能使用。书桌旁边放着一个藤书架,书架上面摆满了线装书。此外,室内还有四方桌、小茶几和鲁迅亲笔书写了“L.S"(鲁迅二字的英文缩写)字样的藤箱。这些都是当年的原物。
鲁迅纪念馆馆址——钟楼,建在广东省博物馆内,是鲁迅在广州时居住过的地方,1959年10月,在此建立纪念馆。现在这里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钟楼原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后半部分为一层。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外貌似“山”字形。因楼四面上方装置了时钟,故名为“钟楼”。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在钟楼居住,后迁至白云路白云楼。鲁迅在广州共住了八个月,在此期间,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整理旧译作《小约翰》一部,旧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
该馆馆址钟楼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把钟楼辟作鲁迅纪念馆并拨款修葺。1959年10月1日开馆,复原了鲁迅卧室兼工作室等,举办了《鲁迅在广州》的辅助陈列。1981年10月复原了国民党“一大”旧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国民党“一大”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资料近万件。
鲁迅纪念馆建立后,复原了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建立了展示鲁迅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化战线上所作出贡献的陈列室,藏有鲁迅手稿等文物。
鲁迅纪念馆还设有展示鲁迅生平事迹的陈列室。该室珍藏有鲁迅手稿、文物、照片、资料近万件,并建立了《鲁迅全集>电脑检索系统。
鲁迅简历: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小贴士:
地址:文明路215号邮编:510110
交通:12、65、101、104、106、194、215、543路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区中心的文明路215号。大院内钟楼的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命广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纪念馆也设在钟楼。此地古榕环抱,木棉参天,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被誉为闹市中的“绿洲”。
广东省博物馆是地志性的综合省级博物馆。它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和形式设计,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陈列展览,形象地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贯彻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至1959年建成南陈列馆并正式对外开放。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1992年底已建立起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展场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13个展厅、2个序厅和1个学术报告厅。新馆面貌,焕然一新。
30多年来,我馆举办过各种陈列展览不下百个,受到国内外宾客和广大观众的赞赏,在华南地区和海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馆藏陶瓷精品展览》精选的300余件展品,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两晋南朝、隋唐五代的陶瓷器,宋辽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瓷,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彩瓷和颜色釉瓷,还有广东历代陶瓷,石湾陶瓷和广彩等,基本涵盖了全国各在名窑和主要窑口以及广东古陶瓷的精品。
地址:广州市区中心的文明路215号
邮编:510110
馆长:古运泉
交通指南:3、11、12、50、54、65、80、125、183、184、215、243、248、541、543路省博物馆站
104、106路省博物馆站
开馆时间:9:00-16:45
票价:3元、10元(套票)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其主要景点有几十处: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结构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71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和1924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
俱乐部:1926年11月建成,规模颇大,可容数千人,是师生集会、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该楼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处损坏,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经1993年修缮,已恢复原貌。
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将造木船的两个小坞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经维修已初步恢复历史原貌。
东征烈士墓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面积5万多平方米,气氛宏伟,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长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门两旁门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门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成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建,是长洲要塞的组成部分,白鹤岗炮台在长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其主要景点有几十处: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结构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71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和1924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
俱乐部:1926年11月建成,规模颇大,可容数千人,是师生集会、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该楼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处损坏,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经1993年修缮,已恢复原貌。
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部队在南方水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将造木船的两个小坞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经维修已初步恢复历史原貌。
东征烈士墓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面积5万多平方米,气氛宏伟,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长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门两旁门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门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成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建,是长洲要塞的组成部分,白鹤岗炮台在长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参观导游平面图:
地 址: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邮 编:510715
门 票:15元
公 汽:137、43、50、240、261、517、292等公交线路到鱼珠码头、新洲码头再渡轮
广州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越秀山南麓。孙中山逝世后,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在此兴建纪念堂,以纪念孙中山。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建成。由吕彦直设计,整体建筑包括门楼、纪念堂及东西耳楼,占地共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仿古的宫殿式建筑
纪念堂为钢筋混凝土和钢梁架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四面入口设柱式围廊,廊柱为红色水磨石米柱和红色隔扇。檐下悬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横匾。大堂内空间广阔,无一柱遮挡视线,而由隐蔽在墙壁的8根柱子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乘托起八角琉璃瓦顶,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内部的装饰丹彩瑰丽,金碧辉煌。讲台后墙中间镶有孙中山的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刻石。
纪念堂前立青铜孙中山全身像,像前广场开阔,绿草如茵,并植有松、柏、木棉等长青树。一对花岗岩石雕成的云鹤华表立于其中,显得庄严肃穆。
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南支那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在此向中国政府代表签字投降。
1962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拔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缮和环境整治。增加了化妆间、贵宾室,并改善堂内灯光、音响、座椅、通风和增加冷气设备。1988年由市政府再次拨出专款,对纪念堂的电器隐患进行了全面的装修改造,更换了音响、舞台灯光控制系统、消防监控中心,美化了环境,是中外人士喜爱的游览胜地。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
邮编:510031
门票:公园票(参观公园大堂外围) 5元/人
套票(主体建筑,陈列馆参观票) 10元/人
门票优惠办法: 一 集体进园的中小学生人数最少要在30人以上,凭<广州
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表>免费进园参观.带队老师免费人数
每30学生不超过2人. 二.个人进园的中小学生凭学生证按票价五折优惠
三.残疾人士 1.1米-1.4米 的儿童按票价五折优惠. 四.10人以上集体
进园参观的大学生凭学校证明按票价八折优惠.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101米以下儿童均可免费进园,中小学生个人凭<广
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券>免费入园参观)
开放时间:早上8:00-下午6:00
交通:2、6、7、12、24、27、41、42、121、193、217路公交车纪念堂站下。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而修建起来的。
陵园坐落于中山二路东较场的北面,占地18万平方米,由陵和园两大部分组成,是一个自然式和规则式结合的园林,其中西面陵墓部分是几何规则式,东面园林部分则是自然式风格。陵园的主体主要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陵墓等,构成陵墓部分。东面园林部分辟有人工湖,建有中朝、中苏人民血谊亭,血祭轩辕亭镌刻有董必武、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咏。陵园西南部还建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陵园正门朝着中山三路的英雄广场和广东省体育场。大门墙上镌刻着周恩来同志为该园题写的园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园内连着正门的是一条宽30米、长167米的花岗石大道,大道两旁是苍松翠柏,绿荫如盖。
大道的北端是一座高达45米的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该碑是1987年广州起义60周年时兴建的,面积达2500平方米。纪念碑造型十分独特:三块巨石中,一只有力的巨手紧握钢枪、高举着直指云天;钢枪上系着起义的识别带——红领巾;雕像底部基座宽阔,坚如磐石;枪尖如刺,崇高向上,表现了当年革命先烈举枪呐喊,誓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决心;纪念碑正面刻着邓小平手书的漆金碑名;三块巨石上刻有4幅反映广州起义战斗场面的浮雕。
纪念碑东面是圆形拱形的烈士陵墓。墓冢直径43米,高6.2米,封土上铺青草。这种铁线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烈士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革命精神。墓冢四周是一圈围墙,为花岗石砌成。墙体中镶嵌着40多根白云石栏杆,每根栏杆均镇坐着一只仰天欢笑的石狮子。墓冢正面一块特大的青石板上镌刻着朱德题书的“广州公社烈士之墓”八个大字,是陵墓的主碑。1987年二在墓冢东面的墙上镌刻上《广州起义碑记》。
陵园东面,坐落着一个八角湖心亭,亭上悬挂着董必武题书的“血祭轩辕”牌匾。这是为纪念广州起义后被俘就义,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周文雍两位烈士而修建的纪念亭。
湖心亭的东面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纪念亭:一座是为纪念在广州起义中为中国人民献出生命的150名朝鲜战友而修建的中朝血谊亭;另一座是为当年参与广州起义被杀害的苏联驻德副领事及馆员而修建的中苏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西南侧的岗地上,还耸立着一座叶剑英元帅纪念碑。碑高4.6米,碑体由整块巨大的青灰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上面刻着身穿元帅服的叶帅半身雕像,像下刻有“叶剑英”三个镏金大字。像碑前安放着一块大理石卧碑,碑上刻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卧碑下面,安放着叶剑英同志的骨灰。叶剑英元帅纪念碑坐落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周围的花丛与红棉将碑石衬托得庄严肃穆。该碑于1987年10月落成,由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设计建造。
在陵园的西南部还有一座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一幢仿罗马议会式的圆拱顶二层大楼,门额上悬挂叶剑英题写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横匾。楼房建于1907年,原为清末广东咨议局旧址。1958年筹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时重加修缮,1959年建成开放。现馆内陈列有“广东人民革命斗争史”,展出的文物、图片资料等达900多件。这其中有不少是革命刊物、武器、证章、旗帜等。还向社会各界征集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纪念帕”、“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证书和委任状等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既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园内松柏常青,风景宜人,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着整个陵园,好一派壮丽的景色!1963年和1986年陵园两度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称“红陵旭日”。
中山大学校门
详细地址:石牌五山路斜坡处
景点介绍:
原中山大学门位于石牌五山路斜坡处,建于民国24年(1935)。
校门为一座高大的石砌牌楼,五山路穿牌楼而过。牌楼灰白色,分五门。中门宽8米,两侧各两门,依次宽5米、4米,均深6.75米。牌楼由12根花岗石方柱组成。中门石柱稍高,约10米,由7块边长0.95的花岗石砌成。各柱头为花蕾状,左右横伸华表和石鼓。柱下也有石狮和石鼓。中门石柱并有狮头含环浮雕,柱内侧有一镶嵌大理石,上刻中山大学奠基于民国24年(1935年)及校长邹鲁和诸董事姓名。
牌楼主间横额,原镌刻“国立中山大学”,建国后改书“为人民服务”。

参考资料:我也是随便找的 不知有用没???

• 2019/11/10 12:37

相关问答

IMM尹默是设计师品牌吗?

庄如玉
发起了问题 • 3 人回答 486次浏览 • 2019/11/09 15:55
3
人回答

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介绍?

张凯文
发起了问题 • 4 人回答 484次浏览 • 2019/11/09 15:54
4
人回答

繁昌哪家装饰公司最好?

胡先生
发起了问题 • 3 人回答 185次浏览 • 2019/11/05 00:19
3
人回答

室内设计720云全景怎么弄?

钟贞勇
发起了问题 • 4 人回答 486次浏览 • 2019/11/05 00:16
4
人回答